山东省莒南县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股票杠杆配资找加杠网,自1941年1月1日起正式成立。但在此之前,今天的莒南地区大部分属于莒县,因此,莒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莒国。莒国是东夷的一个古国,早在商代便已存在,且根据甲骨文的记载,莒国的存在可追溯至商朝。此时,莒地隶属于青州的姑幕国。清雍正年间的《莒县志》指出:“莒地唐虞之前无考,商代属姑幕国。”姑幕国可能就是莒国的另一名称。
周朝崛起之际,莒国帮助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,之后莒国也归附于周朝。周武王十三年(公元前11世纪),莒国国君的封号被授予少昊的后代兹舆期。最初,莒国的都城设在计(今胶州市南关城子村),直到春秋早期才迁都莒(今山东莒县)。莒国继承了23代,计国都城传承近300年。为了纪念国都地名,莒国的贵族子孙普遍以“计”字作为姓氏,世代延续。
在莒国的南方,即今天的莒南大店西南地区,曾有另一个小型侯国——向国。向国源自炎帝后裔,姜姓(有学者认为该向国位于今天的安徽地区,莒县境内的只是向郡,但此说尚无确凿证据)。西周时期,莒国与向国间并无重大历史事件记载,最早的记载出现在《春秋》隐公二年(公元前721年),其中提到“夏五月,莒人入向。”这表明莒国与向国发生冲突,源于莒国王子娶了向国君主的女儿,而向姜不愿意留在莒国,于是回国。莒国遂出兵向国,最终成功将向姜带回。两年后,莒国完全吞并了向国。
展开剩余73%在春秋时期,莒国的疆域曾一度扩展,其领土从东至黄海,西至今日的沂水县,南达江苏赣榆,北界昌邑县,拥有超过30座城池,是当时山东地区继齐、鲁之后的第三大国。顾栋高的《春秋大事表》中提到:“莒虽为小国,但在东夷中却是雄强之一,其影响不亚于楚、吴。”
春秋时期,莒国与齐、鲁两国之间也发生了许多较量。最为著名的事件发生在公子小白逃亡时期。齐襄公暴政,百姓离心,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纷纷出逃。公子纠得到管仲的帮助,投奔鲁国,而小白则受到鲍叔牙的扶助,逃往莒国。公元前686年,齐襄公被杀后,齐国使者前来请小白回国,鲁国则派兵护送公子纠回齐国。管仲担心小白捷足先登,便派兵拦截,射中小白的衣带玉钩,小白装作被射死,趁机逃回齐国。最终,小白即位为齐桓公,展开了一系列改革,成为春秋五霸之一。
齐桓公在一场盛大的寿宴上,鲍叔牙曾表示:“愿君勿忘在莒,臣亦念堂阜之囚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提醒齐桓公不要忘记自己在莒国流亡的艰难岁月。桓公感慨地回答:“寡人与士大夫皆勿忘夫子之言,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!”这也成为了“勿忘在莒”的典故。这个故事后来被蒋介石引用,他在金门岛的石壁上亲自题写了“勿忘在莒”四个大字。毛泽东在南巡时,听说刘兴元来自莒南,也开玩笑地说:“勿忘在莒嘛!”
在春秋末期,莒国逐渐被边缘化。齐桓公的会盟政策禁止莒国参加,而在晋文公时期,莒国曾获得晋国的支持,参与了数次会盟。尽管如此,莒国终究难敌齐鲁两国的强大,土地逐渐被蚕食,并最终成为齐国的附庸。公元前432年,楚简王继位后,继续实施扩张政策,第一个目标就是莒国。莒国虽被楚国灭掉,但很快复国,然而最终还是被齐国吞并,成为齐国“五都”之一。
战国后期,莒国最后被齐国完全吞并。燕国大将乐毅攻打齐国,连下七十余城,但莒国与即墨城坚守未下。齐国国王在危急时刻逃至莒国,请求楚国支援,楚国派出大将淖齿率领20万大军驻守莒国,但乐毅大败楚军,最终齐国恢复了七十余城,齐襄王得以回国登基。莒国的影响力彻底消失,其领土被纳入齐国的版图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莒南地区的行政区划多次变动。西汉时,莒南地区属高乡县,隶属琅琊郡。约公元前50年,十字路一带成为高乡侯刘休的封地。十字路古城西门曾立有石匾,标示“高乡故址”,但在1938年被日军炮火摧毁。新莽时期,赤眉军活动于莒南一带,十字路东的山脉因此得名“赤眉山”。东汉时期,莒南地区隶属琅琊郡莒县,逐渐成为地区历史的重要部分。
在更远的历史背景下,十字路、马髻山、高乡等地名也开始逐渐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。西汉时设高乡县,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,而至后来的各个朝代,莒南的地理和行政区划也不断发生变化,反映了这片土地上多次兴衰的历史。
这些地名和历史事件的背后,都承载着莒南地区悠久且复杂的历史记忆,成为了今日这片土地独特文化和历史的见证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